第17期:《中国计量大学报》

做生物王国的求索者


   期次:第17期   作者:诗印 谷昕蒙 王雨薇 毛湘丹   查看:67   

近日,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名单出炉。这张名单不长,全国只有206人,都是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或学会联合体挑选出来的有较大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32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的王正亮博士名列其中。

道阻且长的旅途

2006年,从安徽大学毕业的王正亮考入了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攻读微生物专业研究生。对生物的浓厚兴趣,让他立志专注从事科学研究,探索生命的奥秘。2007年,他完成了硕士阶段负责的课题并提前攻博。2011年12月,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毕业考核,获得博士学位,随后进入浙江大学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继续潜心研究。

硕博期间,他主要研究方向是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导师冯明光教授要求他针对昆虫病原真菌制剂田间仿效不稳定以及杀虫潜伏期较长的缺陷,进行杀虫真菌抗逆生物学和毒力改良方面的研究。有了大方向的指引,具体的小方向仍需他自己落实和细化。“科学研究是一个探索过程,你设想的试验方案最后能否产生预期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当时,实验室真菌遗传转化体系刚刚建立,基因功能研究遇到障碍。他在菌株遗传转化体系优化和实验操作细节调整方面苦苦思索,始终未能突破。那是一些经常通宵熬红了眼的日子,“付出了很多,但实验结果还是不够理想。” 最终,凭借着良好的科研素质和对生物的热爱,他坚持了下来,在实验室团队的刻苦攻关和与其他相关实验室学习合作下,终于攻克瓶颈,掌握了整套的相关研究技术,取得了骄人成果。

生命科学学院的“小青椒”

相比那些教龄长且经验丰富的前辈,王正亮笑称自己是一名“小青椒”。为了继续从事自己细化的科研工作,他在投简历时直接锁定了各大高校和研究所。深知“单打独斗很难”的他不断寻觅着适合自己的平台。当他发现俞晓平副校长带领的课题组正是他理想中的团队,我校成熟的省生物计量与检验检疫重点实验室平台也能为他的研究提供充分的资源和保障时,他便毅然来到了这里,成为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的专任教师,并加入了俞副校长主持的“DNA条形码”课题研究项目,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这个团队贡献新的力量。

“爱才”的俞副校长不仅为王正亮来校后的主要研究方向提供大方向的指导,还就其具体的负责课题给予诸多宝贵意见。2014年,在我校“翔宇计划”的支持下,王正亮前往韩国国立首尔大学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交流访问,不仅拓宽了个人视野,也代表学校与校方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

科研天空中的新星

“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生物科学研究起步较晚,要想在这一行占据一席之地,必须时刻把握前沿,创新才能掌握先机,想要发表好文章更需要新想法。”总结自己走过的路,王正亮一再强调耐心的重要性。科研大道漫漫无尽,即便看不到希望的曙光,也不能气馁,坚持才是取得成功的不二法宝。这些年,他以第一作者在国际知名SCI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合计影响因子超40,其中一篇单篇引用次数超140次。

2016年,在俞副校长的支持和推荐下,王正亮提交了“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名额申请。经历了角逐激烈的筛选和严格的终回答辩,和“众多来自985、211高校以及中科院同辈竞争并没有什么底气”的他,最终拿到了学会推荐的3个名额之一。“去的时候我已经不在意结果,能向同领域的专家展示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得到他们的指导意见就已经是很大的收获了。”凭借着良好的心态,他通过了中国科协的考察,成功拿到了“被托举”的机会。

相信在这个项目以及国家和省青年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他将更好地在科研的沃土上播种。